调胃承气汤
药品名称
调胃承气汤
始载于
《伤寒论》
组成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12g) 甘草,炙二两(6g) 芒硝半升(12g)

功效
缓下热结。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证症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舌苔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原书记载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使用注意

虚寒性便闭忌用。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歌诀

调胃承气用大黄,

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

便燥谵语舌苔黄。

注意事项

1、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因此系虚寒之证不适于硝黄之攻下。

2、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因本方没有治疗胀满的药品;

3、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更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语,神昏等者,更不宜用。因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兼有表寒证昔不可用。因此系攻里之方。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