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知源中医”
登录即代表你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
《温病条辨》,温病著作。六卷。清代吴瑭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
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以注释;卷一至三分述三焦温病;卷四杂说、救逆及病后调治;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
《扁鹊心书》,综合性医书。三卷(另有《神农》一卷)。宋朝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作者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其所论皆本乎《内经》。上卷论经络、灸法等;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续载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和一些病证。《神方》一卷列94方,分别介绍其主治和服用法。窦氏比较重视灸刺,临床经验丰富,书中还载有中药麻醉法。
《诸病源候论》,证候学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朝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全书分67门、1720候。卷1~27论内科诸病;卷28~30论五官科诸病;卷31~36论外伤科诸病;卷37~44论妇产科诸病;卷45~50论小儿科疾病。
《医学心悟》,清朝程国彭撰,5卷,成书于1732年。全书基本涵盖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大部分内容。卷一为总论,阐述八纲辨证等内容;卷二辨析《伤寒论》六经证治;卷三至卷五为各科杂病证治。此书内容丰富,切于实用,作者又善于归纳总结,提要钩玄,故全书条理清晰,纲目分明。更兼语言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故流传极广,影响极大,颇益于初学。
《万病回春》,综合性医书,八卷。明朝龚延贤撰于1587年。龚氏“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历代各家,茹其英华,集成此书”。卷一为总论,包括“万金一统述”以及药性歌、诸病主药、形体、脏腑、经脉等内容;卷二-五主述中风、伤寒、疟疾、痢疾泄泻、臌胀、水肿、虚劳等内科杂病七十余种。卷六-八论述妇科、儿科和外科常见病证,以及中毒、膏药、通治、奇病等内容。
《石室秘录》,综合性医著,六卷。清朝陈士铎述。刊于1687年。卷一-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等128法,并分列治疗方剂。书中议论有不少独特的见解;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卷六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全书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雷公评述,实为傅山遗着,经陈氏补充整理而成。现存几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金匮悬解》,金匮著作,二十二卷。清朝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现有多种清刻本《黄氏医书八种》本等。
《医学入门》,中医全书。8卷,卷首1卷。明朝李梴(健斋)撰。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此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用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文补充阐述。内容有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其中“历代名医姓氏”载明以前名医215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
《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是由唐代王焘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
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汉代张仲景述、罗哲初手抄的一本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 全书十六卷。内容包括平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温病、伤暑、热病、湿病、伤燥、伤风、寒病、六经病证治、霍乱吐利、痉、阴阳易差后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血痹、虚劳病等。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
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
《伤寒说意》,伤寒著作。十卷,卷首一卷。清朝黄元御撰。《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元御既作《伤寒悬解》,谓论文简奥,非读者所能遽晓,后著此书,以开示初学之门径。”本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然亦不免掺杂了一些主观臆断的解释。现存多种清刻本和《黄氏医书八种》本。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又名《衷中参西录》,清末民初张锡纯(寿甫)撰。此书分为《处方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之总结。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医宗金鉴》作者是清朝吴谦。此书刊行于清乾隆七年(1742),是当时政府编纂的一部医学丛书。《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今编此书分上、中、下三册,90卷,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等部分。)
《汤头歌诀》,医方著作。一卷。清朝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
《医学三字经》,清朝陈修园(陈念祖)撰。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内容包括医学源流,内、妇、儿科常见病之证治,常用方剂,阴阳,脏腑,经络,运气及四诊等。是陈氏为初学者便于记诵,便于识途而作。
《景岳全书》,明朝张介宾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述诊家要语。再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
杂症会心录,书名。2卷。清朝汪蕴谷撰于1754年。为作者数十年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的汇辑。其中三篇医学总论,50余篇有关内科、妇科、杂症证治的论述。辨证析因细致,并列医方、医案。治法宗张介宾,以扶阳养心为主。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辨证录》,综合性医书,14卷,清代陈士铎撰。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妇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7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并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还附有一备用方,以资互参。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撰著,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的方药治疗。陈氏“三因学说”将病因归为3类,把六淫致病归于外因,不能归入内外病因的一律归于不内外因。
《兰室秘藏》,三卷,元朝李杲撰,刊于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全书分二十一门,包括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卷上,共六门,首列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以突出其脾胃学说;卷中自头痛至妇人门,共六门;卷下自大便燥结门至小儿门,共九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是金代刘完素所撰的医书。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后人称其刘河间,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因治病用药喜用寒凉,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作者于晚年总结其毕生医药理论和临床心得之作,是一部综合性医书。系作者于晚年总结其临床心得之作,撰于1186年。
该书是综合性医书,全书共三卷。上卷以《素问》病机为据,总论医理,广泛阐述有关养生、诊法、病机、本草理论等问题,共9篇;中卷11篇、下卷12篇,分述内科杂病、妇产、小儿等科多种常见病证的病原、证候及治疗,其中有不少较好的见解和治疗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金匮钩玄,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朝朱震亨撰。明朝戴元礼校补。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戴氏所补订的内容,亦颇精当可取。
《笔花医镜》又名《卫生便览》,系清朝江涵暾原著。江氏名秋,字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第八十九名进士,官广东会同知县。素精医术,著《笔花医镜》。全书共分四卷。卷一是四诊、八纲及外感内伤、虚劳等的辨证论治原则。卷二是脏腑证治。主要是内科杂病的论治原则及方药。
《串雅内外编》是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学敏。该书是中国民间走方医(亦称串医、铃医)医疗经验汇编,首次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是临床医生重要的学习参考著作。《串雅内外编》,中国民间走方医(亦称串医、铃医)医疗经验汇编。赵学敏纂辑,吴庚生补注。
《活法机要》是一本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综合性医术,编著者为朱氏门人。本书为综合性医书。一卷。不著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本书介绍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临床较常见的多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论述简要,治法能根据不同的病证随机应变,灵活而有法度。
《冯氏锦囊秘录》,四十九卷,中医丛书,简称《冯氏锦囊》。初刊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代冯兆张(楚瞻)撰。收有《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等8种。现存康熙六十一年刻本及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刻本,以及民国上海昌文书局铅印本、千顷堂石印本等。
《痧胀玉衡书》是清代郭志邃撰的一本温病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上卷载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列各痧症症状,并附以治疗验案;下卷列各痧症备用要方。书中详载刮痧之法及放痧十法,所载方药包括汤、丸、丹、散各剂凡五十六方,便用七方及绝痧方,收录治痧药七十余种,可称为痧症全书。
《正体类要》,2卷,明朝薛己著,成书于1529年。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正体主治大法、仆伤之症治验、坠跌金伤治验和汤火所伤治验4门,下卷附诸伤方药。全书记载内伤证治19条大法和治验医案65则(85例),方剂71首。书中强调体表脏腑相关,主用八纲辨证及气血辨证,重脉理,轻部位;重内治,反对单纯用手法和外治法。
《医学实在易》是清代陈念祖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医著,卷首为中医基础理论。卷二至卷四,为内科杂证,卷五至卷七,系各证诸方。卷末为补遗并外备诸方,以及妇科诸病方治。 该书为初学中医入门之书,浅显易懂。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源自《医宗金鉴》,具体作者及朝代无可考。《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全书共90卷,15个分册。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等。
《伤科大成》,伤科著作,不分卷。清代赵竹泉(濂)著。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作者积多年临症经验,又得伤科旧抄,经博采群书,精心校勘,补其缺漏,编辑而成。详述摸、接、提、端、按摩、推拿手法在理伤治疗中的运用,其中“接骨入骱用手巧法”一节论述尤详。全书载治伤经验医方40余首。
《寿世保元》,明朝龚廷贤撰著,共10卷。卷1为基础理论,卷2至卷6为内科杂证,卷7为妇科,卷8为儿科,卷9为外科,卷10为民间单方、杂治、急救、灸疗等方。与《万病回春》相为羽翼,内容亦多相似,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阐述较详,每病证之下均先采前贤之说分析病因,然后列述症状,确立治法,后备方药,有的尚附有验案。
《卫生宝鉴》,综合性医书。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元朝罗天益撰。卷1-3为药误永鉴,结合病案,阐析一些误治病例以为鉴戒;卷4-20为名方类集,针对以内科为主的各科较常见病证,选用古今效方,详其主治及服用法;卷21药类法象,简述常用药的性味、功能;卷22—24医验记述,联系临床实例予以阐述,颇多经验之谈。补遗1卷,系后人增订。
《丹溪治法心要》为元代名医朱震亨(丹溪)著。全书共八卷,分列一百五十四证,包括内、外、五官、妇人、小儿等各科疾病,每种疾病,均详述其病因、证治,以及个人独到的临证经验。这是一部较早期的中医临床实用书。
《医学传心录》,综合性医书。不分卷,清代道光年间作品,原封面题有“上海刘一仁”五字,或谓此书可能出于刘氏手笔。全书内容包括学医的方法、诊脉、辨证施治、用药及某些常用方剂的加减法,并简要分析多种内科杂病和一些妇产科病证的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是一部学医的门径书。
《医略十三篇》,综合性医书。十四卷。清朝蒋宝素撰。刊于184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医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门,计十三卷,并附方一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零乱、瘴气等邪气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
《备急千金要方》,医方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撰于撰于公元652年,三十卷=,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此书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医学成就、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
《类证治裁》,综合性医书。八卷。清朝林佩琴撰于1839年。作者将内科杂病、妇科、外科等病证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予辨析,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对各种病证提出具体治法及应用方剂。其中有不少病证,附述了个人治案,从实践的角度补充作者的论述,亦可供学医者借鉴,在临床参考书中颇有影响。
《汤头歌诀》,医方著作。一卷。清朝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此书为《汤头歌诀》原文版。
中医名词词典总共包括十二个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收录了将近3000条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基石。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一通治方;卷二到八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
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和治方根本,而对宋以后诸方则反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
根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执业中医师,师从民间中医任启松老先生,深入学习以《四圣心源》为主的经典中医理论体系。擅长从象的角度研究中医,指导临床。察象辩证,从象用药,诸象结合,疗效彰著。临床擅于治疗各类肾病,兼及内科其他杂病及妇儿常见病等。曾主校《四圣心源》,著有《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一书。
本文篇幅较长,主要有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根尘老师的讲解,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点:1、症状很多,不典型的患者多数肝郁;2、肝郁较轻,直接流通;气分:薄荷、香附;血分:丹皮、丹参;3、肝郁较重,疏肝破解,润养流通;气分:三棱、莪术;血分:桃仁、元胡;润养:当归、肉苁蓉。后半部分,是根尘老师对学生提问的回答,共17个问题。文章虽长,但根尘老师讲解透彻易懂,且条理清晰,值得细读。
一传为王氏《佛点头脉诀》,传言“该诀诊病快而准,叙述简而赅,王氏当年每日门诊如市,在陕甘一带很有影响。曾被人推荐为元老于右任诊病,药到病除,遂名噪西安。”
左手心、肝、肾,心属火,在寸部;肝属木,在关部;肾属水,在尺部。右手肺、脾、命,肺属金,在寸部;脾属土,在关部;命属包络,在尺部。看脉者,俱依高骨为关,将中指先下关部,后下尺寸两部,先轻看天部浮脉,在皮肤之间,得之者曰浮,为天,属阳;不轻不重看人部中脉,在肌肉之间得者,故曰中;后重看地部沉脉,在筋骨之间得者,故曰沉,属阴。一部有三候,浮、中、沉也,浮、中、沉各三息,一部九息,学医者先调匀自己气息,然后看脉
《订正太素脉秘诀》的作者张太素(号青城山人),明朝人,生平不详。“珍本医书集成”本《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分上下两卷,总凡132篇,其中上卷86篇,下卷46篇,内容略显庞杂,但其中论脉之本仍不离《内经》、《难经》、《伤寒》、《脉经》、《脉诀》诸书,有裨于医家之处亦复不少。正如民国董志仁在《太素脉考》中所说:“《太素脉》在可知与不必知之问。学者苟能淡泊名利,以济世为怀,则精研《太素》,未始非医术之大助。若徒泥其迹而不究其道,殊非《太素》之本旨矣。”
《赤水元珠》综合性医书。明朝孙一奎撰,共30卷,全书分风门、瘟疫门、火热门等70余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所述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辨症治疗。各证引录《内经》及各家学说,结合个人医疗经验,分述病因、病证、处方,并附诸家治验等。本书为孙氏医学心得,很有独到见解,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毛对山医话》是毛对山创作的医学类书籍。书中记述了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用药的心得体会等,对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予以批评。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是清代叶天士著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作者是黄仕沛。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方证相对医案、师门对话录、黄仕沛老师“临床感悟”以及附录经方学验“华山论剑”。通过不同侧面展示了黄老的经方理论和临床特色。
《周慎斋遗书》,明代周之千著。此书对脉理、内伤证治的论述,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证治准绳·杂病》全书共44卷。卷1~6专论内科杂病,分诸中、诸伤、寒热、诸气、诸呕逆、诸血、诸痛、痿痹、诸风、神志、杂门、大小腑等12门,131种病证,卷7~8为七窍门,包括五官、咽喉、毛发、筋骨、皮肤、蛊虫等19种病证。各门前有总论,后按病证分述,不载方药。各证下再详列不同病症,辨证精细,分析入微。
《证治准绳·疡医》是明朝人王肯堂著的一部中医著作。本书著作于公元 1602 年的中国明朝。本书共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针灸神书》一书是由宋代琼瑶真人撰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的针灸的名称以及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
《张氏医通》,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朝张璐撰。本书主要论述内科及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有关医论,结合作者临证实践加以阐述。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
《王氏医案》,医案著作。清·王士雄撰。分正续编,正编二卷,原名《回春录》;续篇八卷,原名《仁术志》。约成书于1850年。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杂病等治疗验案。不分门类,每证自成一案。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不拘成方。用药极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王氏于医理宗崇《内经》《伤寒》诸典籍,而间有发挥;一生致力于温热、霍乱诸病之研究,且对叶桂、薛雪诸名医之论多所借鉴,故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
《古今名医汇粹》,综合性医书。八卷。清朝罗美辑。成书于1675年。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一医论集,以阐述医理为主;卷二脉要集;卷三-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
《丹台玉案》,综合性医书。六卷。明朝孙文胤撰。卷一阐述先天脉镜(专谈脉形),调摄养生,灵兰秘典(主要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等);卷二-六结合作者多年临床治验,分别介绍伤寒、温病温疫、内科杂病、妇人、小儿、外科、五官、口齿等多种病证。每种病证按因、证、脉、治的次序论述。选方较广泛,对于一些主方的适应症,用法及加减法,叙述比较具体。
《辨证奇闻》由陈士铎撰,全书15卷,126门,770余则,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诸证。体例近似古代医案,其理法方药的结合十分紧密;所载证候,源于临床实践而多所独到;每则辨证,精于五行生克之理的具体运用,可使读者收到提纲挈领、知常达变的启迪;立论治法,贯五行以达旁通,示脏腑以导用药;处方用药,更有特色,用理多寡以示君臣佐使,便于读者掌握。
《食疗方》,是陈邦贤编纂的各家久经验证的食疗方集锦。具体内容包括内科疾病食疗方、儿科疾病食疗方、皮肤科疾病食疗方、肿瘤食疗方等。好的食疗方不仅用料科学严谨。而且有深厚的中医理论支持,方可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笔者在所学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博采众长,将各家久经验证的食疗方编辑成册,以供大家参考。
《医学妙谛》,综合性医书。三卷。清朝何书田撰,撰年不详。何氏擅治内科杂症,本书论述中风、伤风、中寒、暑病等共56种病证(包括耳、鼻、口、齿病)的病因、证治,能融会诸家学说,着重介绍个人临床心得。因此可以从多处看到作者的独到见解。书中自拟经验方颇多,并将一些病症的病因、治法编为歌诀,便于读者学习。
《医学见能》,医学著作,四卷,四川名医唐宗海(容川)为了便于初学医子弟和不知医者而编著的。首先列出生理上脏腑、经络的体和用,以及四诊概要,而后归纳了许多证治,提纲挈领,辨证简要,用药平正,使读者记诵、思维,易于掌握辨证施治的大法,不致茫无所措。已故上海名医秦伯未喜得此书,评为辞简理周,有裨实用,加以批校,补其不足。
《史载之方》,方剂著作。二卷。宋朝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及治疗方剂,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十分强调与运气的关系。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是清代吴谦著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时期由于天花危害甚大,故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对天花一病的专门研究与防治高度重视。
《宜麟策》,2卷,著者佚名。作者抄录了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宜麟策》1卷,又根据历代对嗣育的认识及作者自身体会再续1卷,分大意、畜德、培原、布种、胎教等内容(上卷详见《妇人规》),强调人类生殖中男精女血的重要作用,反对男淫(即男性同性恋),力主调养身心而生子,药忌燥热。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是中国古代著名中医万全著作。
《读素问钞》,医经著作。三卷。元朝滑寿注,明代汪机续注。续注本刊于1519年。本书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汇萃12类,予以简要注释。续注部分又作了若干补充,又名《续素问钞》。现有多种明刻本及《汪氏医学丛书》本。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扫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