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虚实
加入书架
经曰。五实死。五虚死。虚者固难补救。而实者亦多丧命。医家详辨之。庶虚实不致混淆。而投剂立效矣。盖外感之实。邪气实也。实中有真虚。正不胜邪。邪乘虚而内陷也。内伤之虚。根本虚也。虚中有假实。火热为害。灼津液而耗血也。如伤寒有虚实矣。病在阳者多实。病在阴者多虚。腹痛有虚实矣。痛而拒按者多实。痛而喜按者多虚。咳嗽有虚实矣。鼻塞声重者多实。
痰血潮热者多虚。虚实二字。乃诸症之大纲。举三者而千万症之虚实。亦了然于心目之间也。故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或在表。或在里。或在腑。必有所居而直指之。邪之实也。若无六淫之邪。而为病者。则惟情欲以伤内。劳倦以伤外。非实似实。及细审之。乃症之虚也。实实虚虚。安可不明其义耶。
夫世人之病。百不一实。而世间之医。百不一补。以新病为实似矣。而久病亦以为实也。以补不效为实似矣。而表散不应。犹以为实也。以外症为实似矣。而脉象空虚亦以为实也。是实而误补邪增。尚可解救。虚而误攻气散。不可救药。喜攻恶补之弊。其何以挽回哉。且实症易医。虚症难疗。真实易认。假实难辨。设内症寒热面赤。舌干口苦。牙宣鼻衄。头痛心烦。大小便不利。脉来数大。或弦细急数。当此之际。莫不以芩连知柏之属清火为先。
岂知阴不维阳。五内水亏。无根之焰不敛。病势危笃。明者急投六味汤壮水之主。八味汤益火之源。俾阴液生而阳火藏。精气回而坎离交。庶可有救也。设外症壮热不退。口渴不饮。烦燥不宁。大便不解。舌黑如墨。小便如血。两脉虚数。或沉细而数。当此之时。莫不以白虎承气汤为治。岂知阴盛隔阳。内真寒而外现假热。危在顷刻。明者急用附子理中汤。或人参八味汤之属。反佐从治。俾虚阳敛而阴寒现。真元复而外邪退。方可得生。又有二三候后潮热肌瘦。人倦力怯。胸闷少食。口渴引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不能起立。斯时莫不以病久大虚拟之。及诊两脉沉细有力而数。明者速进承气汤一剂。大便通而邪解。精神旺而火除。庶可无虞也。不然。一七之投。误人不浅。书不云乎。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真假之别。非诊脉之精。
历症之熟。未易窥其虚实。虚者用参 而安。实者用膏连而起。视夫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者。不啻霄壤之隔矣。
病有虚实。有真假。阐发至此。可谓发前贤未发之秘。
附子理中汤
人参(三钱) 白朮(三钱炒) 炮姜(三钱) 川附子(三钱) 甘草(三钱炙)
每服八钱。水煎服。
人参八味汤
熟地(三钱) 山药(三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皮丹(一钱)
山萸肉(一钱) 川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 泽泻(五分)
承气汤
大黄(四两) 芒硝(二合) 浓朴(半 ) 枳实(五枚)
上用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渣。再入大黄。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候温之。得下即止。不必尽剂。
六味汤
熟地(五钱) 山药(二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山萸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八味汤
即前六味汤。加附子肉桂各五分。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目录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