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症
加入书架
愚按痢疾一症。非六淫之邪所感。瓜果生冷所伤。而后始有此患也。余尝观古法相传。谓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热蓄积为痢。近日医家。皆宗其说。
不知暑乃六淫之一。中暑而发热者有之。受暑而发疟者有之。与痢症毫无关涉。医用其法者。往往取效少而伤人多。夫痢症实时疫中浊邪中下。
名曰浑者是也。邪毒入胃脘之上焦。则浮越于肌表。而恶寒发热。邪毒中胃脘之下焦。而走入大小肠。则剥脂膏之脓血。而后重里急。邪毒出肌表。
由三阳而传入三阴。入里杀人。邪毒在肠脏。致恶饮食而败脾胃。绝谷杀人。若下痢而兼寒热者。杀人尤速。此疫邪入胃之不同。而见症之各别也。
盖天地不正之杂气。种种不一。而痢症疾速。亦杂气所钟。病遍于四方。延门阖户。一人病此。人人亦病。此始也感受于天。继也传染于人。其为气所感召。已明验矣。且经不云乎。夏伤于暑。秋为 疟。未见传染也。因于暑。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未见传染也。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未见传染也。而痢疾之传染。益信暑热之无与。况杂气所著无方。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杂气之所发无定。或村落中偶有一二所发。或一年中竟无一人所感。而暑热则每岁时之所必有。瓜果每夏秋之所必熟。何值此痢疾不发之年。虽暑热酷烈。瓜果多食。卒未见滞下而广行如此。则不辨而自明矣。而余谓疫邪作痢之说。亦不为无据矣。此症初治。宜用黄金汤解疫毒而救胃气。继用四君子汤扶脾土而补元气。久则用八味加参汤。补真元而生土气。经曰。肾为胃关。主二便而开窍于二阴者也。即体实受邪。
于黄金汤中加黄连一味。无不捷应。若兜涩太早。休息久痢。邪在肠间。体实余邪不下者。宜犀角地黄汤。或巴豆霜丸。体虚余邪不下者。宜六味归芍汤。或桂附八味丸。此治痢大略之法也。若症见脓血切肤。少腹必急痛也。赤白刮下脂膏有浅深也。里急后重。或塞或热而下迫。或气虚而下陷也。口渴引饮。或液少而亡阴。或胃热而火炽也。是以治痢之诀。要在虚实寒热得其法。则万无一失矣。第疫气之来。有一无二。而人生禀赋不齐。虚实寒热各殊。虚体受邪。则为虚痢。实体受邪。则为实痢。寒体受邪。则为寒利。热体受邪。则为热利。司命者其可不详察欤。呜呼。余曾见痢疾蜂起。医者洋洋得意。谓家人妇子曰。滞下发矣。正吾技之擅长。可操必胜之术也。
及其举方。非槟朴之破气。即承气之攻下。未几呕恶恶食之变在先。冷汗呃逆之变在后。医家至此而技穷。病家至此犹不悟。推其故也。缘误认暑热瓜果之利害。不明疫邪入肠之伤人。岂知疫痢之恶。能绝人之谷。削人之脂。损人之脾。伤人之胃。耗人之气血。正气为邪毒败坏如是。而医尚于香连。切切于承气。极之不可救。而莫可如何也。吁。医过矣。医过矣。
自制黄金汤
黄土(五钱) 扁豆(四钱炒) 谷芽(二钱炒) 茯苓(一钱)
黑豆(三钱) 甘草(八分) 白芍(一钱五分炒) 生姜(三片) 金银花(三钱) 五谷虫(二钱炒研) 扁豆花(十枚)
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立方精确。可为一百十四方矣。
四君子汤
(见中风门)
八味加参汤
(见审虚实门)
犀角地黄汤
(见吐血门)
巴豆霜丸
巴豆(去皮心研)
饭捣为丸。每次滚汤下四五粒。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桂附八味丸
(见眩晕门)
目录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