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序
加入书架
中医辨证有八纲、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因等诸多辨证理论,所有辨证论治之核心,皆离不开一个“证”字。辨证论治必须达到的最终目的,则要落实到一个“治”字。方证相对,把“证”和“治”合而为一。
无论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最终都要把辨证论治落实到“方证相对”。人们普遍认为,“辨证论治,先要辨其证候,再要论其治法、选择方药”,由此可见“证候→方药”乃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最终目的。换言之,“方证相对”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虽然对于同一证候组合,“经方派”和“时方派”所选择的方药并不相同,但如果治病有效,则必是用药对应证候。
良医必用良方,良方何其多,如何掌控?《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一书揭示了寻觅良方之法。该书作者仔细总结学习、应用方证经验,体悟方证对应之理,堪称一代经方传人。应当指出,书中虽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个人体会、观点,可促进学术争鸣,丰富经方学术和理论,此亦揭示《伤寒论》、经方医学,是来自一代一代方证对应经验的总结。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是说汉以前把记载医学理论的书称医经,把记载医方的书称经方,汉前所称经方概指方剂。不过要说明的是,经方十一家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其所用理论是八纲,其所用方药、方剂称方证,发展至汉代,由于病位概念发生变化,即原只有表、里两个病位,而增加了半表半里后为三个病位,从而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此即张仲景的《论广汤液》,流传于世,后经王叔和整理始称《伤寒杂病论》。此即经方医学体系,简称经方,即现今中医界所称经方,是指以八纲、六经为辨证理论,治病要求方证对应的医学体系。
经方方证的产生,当追溯到上古神农时代。这里不但要明确经方方证的起源,更要明确中医的发展史。
我国历来重视方剂和适应证的研究,后世方如潮涌出现,皆是证明,如《千金要方》、《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其内容主要是讲方剂及其适应证,对后世深有影响。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对比研究,经方用药与时方不同,早已引起中医界注目,如清代的徐灵胎,查阅大量医学文献,考证中医学术源流,认为经方与时方用药有明显不同,为此特立专著《本草古今论》垂教后世,深受中医界推崇。他通过对比研究指出:“本草之始,昉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之圣人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之精,穷万物之理,字字精确,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故对证施治其应如响。仲景诸方之药悉本此书,药品不多而神明变化,已无病不治矣。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陶弘景倍之而为七百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然皆不若《神农本草》之纯正真确,故宋人有云:用《神农》之品无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药则尤有不足凭者;至其注释,大半皆视古方用此药医某病,则增注之古方治某病,其药不止一品而误以方小,此药为专治此病者;有之更有以己意推测而知者;又或偶愈一病,实非此药之功而强著其效者,种种难信,至张洁古、李东垣辈,以某药专派入某经,则更穿凿矣!”
时方与经方不同,主因理论的不同。吉益东洞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或者三个流派:出现最早的是“疾医”,后于汉代出现的是“阴阳医”,再后来于晋唐时期的是“仙家医”。虽然三派出现的时代待商榷,但认为“先秦时代的名医扁鹊和东汉时期的张仲景,都属此类(疾医)”,是较为客观正确的,体现了经方是中医的主流。章太炎的经学老师俞曲园先生的母亲、妻子、长子皆为时医误治而亡,愤而写《废医论》,因奋而学医,后对陈存仁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悬空推论,深文周纳,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道明了中医的发展受到不少干扰,掺入了不科学的理论、学说,故呼吁为了学好中医,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曾对章次公医生说:“治医必须做到三点:贯习群方,用资验证,一也;上不取《灵枢》、《内》、《难》,下不取薛、叶诸家,以长沙为宗师,二也;兼综远西之说,以资攻错,三也”。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更有深切体会:“凡研究药物,当从《伤寒论》方药入手,其次《金匮》,其次《千金》。不由此道,纵记忆千万验方,徒增魔障。丹溪、东垣专以滋补为能,其所用药泰半皆本经上品,与《伤寒》、《金匮》、《千金》截然不同。在朱李自身,或不失为良医,然后人仅能师其短处,中国医学由此衰落。至于叶天士之后,无理取闹,更无费吾笔墨之价值矣”。乍看似属偏激,实是与俞曲园有同样丧子之痛和研究中医之深切体会。这也反映经方亦历受劫难,受到不科学的理论干扰,但经方实践家通过艰苦努力、通过临床实践,在排除这些干扰,一代代在传承和弘扬经方。
我与黄仕沛先生对时方体系和经方体系都有所涉猎,较能熟悉应用,对两者颇也重视和借鉴,之所以在后半生我们均潜心于经方临床和经方研究,就是为了从经方体系出发(当然也可以从时方体系出发,盼望更多医学同行投入这项工作),身体力行地用临床,印证“方证相对理论体系是中医大道”,方证相对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冯世纶
2011年5月1日于北京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当代杰出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老中医,尤其受胡希恕学术思想影响而专注于经方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解读伊尹汤液经》等专著。
目录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