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
加入书架
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早年与我同窗共读五载,50年来相知相交,深知其名医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仕沛贤弟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乃父继祖公是广州市名老中医。加之他勤奋好学,长耽典籍,若啖蔗饴,在广猎群书、强记博识的同时,也是我辈学术上第一个“食螃蟹的人”;1973年便为“西医学习中医班”最年轻的授课老师,自后培养了多批中医人才。1979年广东省中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上,他作为最年轻的论文作者宣读了论文《温柔补肾法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颇受注目。40年代他又以经方“抵当丸”化裁,制成“黄氏抗栓丸”,治疗脑血管病颇有疗效,使越秀区中医院脑血管病专科成为“广东省重点专科”。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黄氏更“觉今是而昨非,临床尽弃昔见”。转而专攻仲景之学,经过刻苦钻研,在探索中悟得仲景的辨治关键在“方证对应”。又觉胸臆顿广,疗效突显。近日他带来手稿一卷,乃其师徒以经方取效之案例,一案一议,务在说明仲景大义,紧密联系临床。一方一药,谨守仲景法度。有类《经方实验录》、《黎庇留医案》、《集思医案》,要言不烦,稿名曰:《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我领会所谓“亦步亦趋”,就是学习、运用经方的正确方法,亦即所谓“行不逾矩”也。
《伤寒杂病论》不是一部理论的书。内里并无洋洋大论,也不会有君臣佐使、归经、升降浮沉等论。如具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具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脉结代,心动悸”则用炙甘草汤。正如柯韵伯曰:“有是证用是方”。如此还原仲景的原意就是“方证对应”,无须以其他论说穿凿附会。
其次,经方的用量、煎服法、将息法等,无一不是临床的重要环节,内藏玄机。“亦步亦趋”始能尽取其义。
2009年1月,黄氏收下两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潘林平、何莉娜医师,以及热衷伤寒学的俊才杨森荣为徒,经过仕沛贤弟以“段师琵琶,不近乐器十年”的“跳出旁门”的教授方法,排除干扰,专注经方,两年间竟大有所成,对乃师的经验作出有深度、有见地的总结,并且以乃师的方法用于临床,所获验例不少。“亦步亦趋”,此之谓也。
仕沛贤弟数十年孜孜以求,不断进取,诲人不倦,真如柯琴曰:“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诚感人也,余虽不才,却乐为斯序。
陈建新
2011年5月于羊城
阵建新老师是黄师早年同学,中医副主任医师,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学会学术顾问,名誉理事长。
目录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