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证中最难治者之“水肿”辨析故事--全身浮肿案(两则)

加入书架

已在书架
案一:郭某,男性,61岁。我院住院病人。糖尿病史10年余,糖尿病肾病病史4年,严重低蛋白血症。2008年12月24日入院,来院时面目浮肿,眼睑尤甚,形如卧蚕,目不能张,四肢浮肿,面色㿠白,腹胀,食入即吐,呕吐清涎,口干,尿少,大便不通,唇红,舌尖红,苔黄白干稍厚,脉沉。查:肾功能基本正常,尿蛋白(+++)。左下肢因糖尿病坏疽,已行离位截肢。黄师查房,予越婢加术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处方:麻黄20克(先煎),石膏60克,生姜24克,法夏24克,大枣12克,茯苓30克,白术24克,大黄15克(后下)。嘱病人温服,覆被取微汗。
4剂后呕止,胃纳有所改善,浮肿略消,目已能睁,伴微恶寒,舌尖已不红,但服药后无出汗。改服大青龙汤:麻黄25克(先煎),桂枝15克,石膏30克,大枣12克,炙甘草6克,北杏15克,大黄20克(后下)。
服药3剂后,病人颜面浮肿完全消退,二便通畅,腹胀消失,胃纳增加,后好转出院。
按:水肿一症为诸证中最难治者之一。水气病诸方也是经方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记得本例治疗过程中,黄师把病情信息发给各弟子,让各人作答,然后根据各人作答情况,逐一分析。吾辈印象甚深,获益良多。
本例先用越婢加术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后用大青龙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治其呕。《金匮要略》有越婢加半夏汤,而本例却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实是越婢加半夏汤更加茯苓、白术加强治水之力而已。
本证用大黄非只为通便泄热,实可治呕也,仲景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可见黄师用方之活。
越婢汤与大青龙汤均为发汗峻剂,能宣通表气、使郁阳得舒,水湿得以发散。两方均以麻黄、石膏相配,均用六两麻黄,倍于麻黄汤,只是大青龙麻、桂并用;越婢汤重用石膏而不用桂,是其热重也。故本例先予越婢减其热象,浮肿已退一半,目已睁,呕吐已除,然汗未出。故易以大青龙汤,麻黄用25克,再发其汗而获效。
杨森荣师兄曾问黄师:“此例无脉浮而恶寒不甚,也是可汗症吗?”黄师曰:“不一定要有恶寒表证,上肿就是可汗的指征”。并且说:“脉象不可凭,《金匮要略克·水气病脉证并治》用越婢汤有脉浮也有脉沉”。《金匮要略》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见黄师辨证之要。黄师常以仲景语告诫我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说执一法不如执一方,执一方不如执一证也。黄师常说辨方证是关键,病名并不重要。风水是外邪与水气一同致病,而本例患者因糖尿病肾病、低蛋白血证引起的浮肿,外邪又从何说起?
讨论此例时,黄师曾举《吴鞠通医案·肿胀门·陈案》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足供启发,可领略麻黄治肿之功,更可见吴氏用经方已臻化境。详见本书《吴鞠通医案--经方医案(选)赏析》一文。
案二:章某,男性,66岁。高血压、糠尿病病史近20年。1年余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双下肢浮肿。辗转我市多家三甲医院门诊治疗及留观,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合并肾功能不全。一年来胸闷、心悸、气促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2008年12月1日经人介绍,始来我院住院,入院时已是面色㿠白,唇甲紫绀,喘息不能平卧,胸闷、心悸,全身浮肿,纳食甚少,小便点滴而出,舌淡胖大,苔白厚,脉沉细。(此舌象描述稍细,但仍有差距,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自知。)
我院其他医师予诊,考虑心肾阳虚,开合失常,水饮凌心,予真武汤加减,处方如下:熟附子24克,白术24克,茯苓24克,白芍24克,猪苓24克,泽泻15克,党参24克,生姜9克。日1剂,水煎服。服药8天,结合西医利尿、强心治疗,症状稍好转,但小便仍少,并因心衰发作抢救多次。
2008年12月9日时值黄师查房,认为全身肿,小便少,为水气,真武汤证俱,患者全身肿明显,可加防己黄芪汤加强散水气力度,处方如下:北芪30克,防己24克,附子24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肉桂6克(焗),车前子30克(包煎),生姜20克。日1剂,水煎服。如是服药2天,患者小便明显增多,全身浮肿较前改善,体重下降4斤,家属戏称有判若两人之感。其后患者多次来我院住院,以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均效,患者见人皆称颂唯黄老之方能治我。
按:水气病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形成以肿为主证的疾病,即通常所说的水肿病。本例为心阳不振、饮邪凌心,以真武汤自不待言,而黄师于方中重用生姜,是关键所在。原方中用三两,方后云:“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成为仲景方用生姜最重方之一。此证虽以心阳不振为本,但水气内停不可忽视,须赖生姜资附子以散水气。前方仅用9克,故效不显,黄师加至20g,并嘱家人煎药时生姜必须用足。足见黄师之用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