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辨一案,实则辨类方--奔豚案
加入书架

关某,女性,88岁。初诊:2009年10月26日。患者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年,年初受凉后反复咳嗽,痰白稀,四处求诊未见好转。黄师曰:“小青龙汤证是也,可加石膏治之”。果4剂而咳减。其后又患坐骨神经痛,痛苦难当,呼号不眠,黄师予续命汤,痛即缓,折腾两月后渐愈。自此关某对师深倍不疑。
本次缘于14天前,当时正值八月十五,关某在老人院中,突然出现胸闷痛不适,连左肩胛,心跳剧甚,全身发冷,烦躁恐惧,双手抖动,欲抱人而稍安,状甚恐怖。持续1个多小时症状逐渐缓解,发作后仅余少许胸闷痛,体倦懒言,余无不适。当时其家属曾在我院西医门诊代其取药,因其既往有冠心病及慢性胃炎病史,医予营养心肌及制酸护胃之药。14天来,上述情况又再发作5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前有所缩短。为求进一步诊疗,遂于10月26日入我院住院。
入院时精神萎靡,懒言声低,胸闷隐痛。适黄师查房认为此乃奔豚之证。治宜桂枝加桂汤,处方:桂枝30克,白芍30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24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肉桂6克。并交代发作之时可针刺其内关。当日未见上症发作。
10月27日傍晚诉小便不畅,尿道口涩痛,烦躁,痛苦难耐。查其会阴未见异常,小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临时酌予抗感染及碱化尿液,并予热敷。半小时后未再诉有不适。诉服第2剂后,但觉少腹发热半小时左右。师曰:“此药知也”。
10月28日中午饭后,患者突觉胸闷痛、心悸,烦躁,双手轻捶床面,其状甚痛苦。边以好言慰之,边查心电图。当时血压及心电图均未见异常。予硝酸甘油及多潘立酮口服,10余分钟即如常人。18点又诉胸闷心悸,但症状不如中午时严重,持续10分钟。当晚动态心电图回报:偶发室上性早搏。仍予桂枝加桂汤,症状未全控制,考虑药量不足之故,增至日两服。
此后未再有上症发作,服药后未再有少腹发热,间诉左肩胛痛予对症处理。
11月1日,患者已谈笑风生,但仍觉语声低弱,小便少许涩痛,嘱多饮水,守前方。
11月3日黄师再诊之,患者唯胸部略有小悸,感谢黄师及各医生云云。
11月9日傍晚,心悸再度发作,缘于8日晚故友重逢,追亿往事,心情激动,思潮起伏,因而再发。本次发作心悸不甚重,但觉全身颤抖,持续半小时左右。次日黄师予诊时,见其双手、嘴唇仍有微颤。师谓:“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予真武汤加肉桂。处方:熟附子30克(先煎),茯芩30克,白术30克,生姜3片,肉桂15克,白芍30克。3剂。服后未见发作,又服4剂好转出院。
9月15日,因咽痛来诊,询及心悸气上冲等情况,知一切如常,未有再发。
按:奔豚一证《金匮要略》有专篇论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并载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三方。
奔豚汤“奔豚气上冲胸”又兼“腹痛,往来寒热”,为柴胡证,故于小柴胡汤以甘李根白皮易柴胡,去人参;甘李根白皮现药肆无备,未有使用经验。据《名医别录》载本品:“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想是治奔豚偏于热之主药。《外台秘要》治奔豚气共载13方,其中8方用本品。配生葛以清热生津,芍药则为仲景缓急止痛之品,川芎、当归能养血而活血,含当归芍药散意。
苓桂甘枣汤证仅脐下悸而已,欲作奔豚而未作也,为奔豚之轻证,桂枝用四两,证在脐下,寓小便不利之意,而重用茯苓半斤。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今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共成五两。更证桂枝为治悸、降冲之要药也。可见此方为治奔豚典型发作之方。所谓“皆从惊恐得之”,黄师认为,汉代之“烧针”、“温针”可能酷似加刑,乃剧烈之精神刺激,病家每甚惧畏,乃惊恐之由也。仲景亦每非之。患奔豚者往往表现为一种神经精神症状。
黄师认为,本例患者发病呈发作性,发作时有心悸、发冷、胸闷,实气上冲也,发作时有明显精神症状,烦躁欲死,发作后如常人,此当属奔豚之典型发作。且据多日观察,患者对疼痛耐受较差,本次发病,多与先前坐骨神经痛重受折磨,不堪其苦,与精神刺激有关,乃从惊恐得之也。故治宜桂枝加桂汤。更加龙骨、牡蛎者,又含救逆汤意也。
奔豚一证,有认为是神经官能症、癔病等情志病;有认为是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早、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有认为是胃肠道疾病的。黄师认为,各说均来自临床,大可勿衷一是。如黄师遇过一例,本院某医生之母,心率50次/分左右,伴频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发时气自少腹上冲心,气促心悸,肢冷,汗出,踡卧。发时黄师曾替其针刺内关,即时缓解,以桂枝加桂汤更加姜、附,病情有所好转。讵料西医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扩张型心肌病,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2天死亡。另一例工程师,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嗳气脘痛,发时脐下悸。黄师以黄芪建中汤而愈之。而本例老太婆则显属神经官能症之类也。
此例黄师始以桂枝加桂汤,后以真武汤加桂。可见用药须如盘珠,方随证转。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时患者全身瞤动,正合此方证。真武汤中茯苓虽亦能治悸,但此例原心悸气上冲较重,故宜苓桂并用也。又真武汤中芍药一药,注家多从利水以释之。我等又问黄师:此例心悸胸满何以不忌芍药?师曰:“须知仲景用药,皆以证为依据,芍药可缓急,身瞤动亦肌肉急也。利水何劳芍药乎?”吾辈恍然大悟。

目录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