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跳动感半年”的奇病难症--球部溃疡心下悸案
加入书架
陈某,女性,50岁。自觉上腹部跳动感半年,以夜间最为明显,影响睡眠,伴嗳气、泛酸。2010年3月在外院行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球部前壁,12×4mm),慢性胃炎,西医告知予抑酸药规则治疗8周,一般可治愈。但8周后,患者上腹部跳动感未减,遂于2010年5月4日来黄师门诊就诊。
就诊时症见:精神疲倦,面色萎黄,自诉上腹部跳动感明显,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时有嗳气泛酸,胃纳一般,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弦。黄师予小建中汤加减,处方:桂枝30克,白芍60克,大枣15克,甘草15克,生姜10克,川朴20克(后下),麦芽糖1匙(自加)。水煎内服,3剂。
药后患者精神转佳,上腹部跳动感明显减轻,嗳气泛酸好转,纳眠可。坚持门诊治疗,服上方1个月,诸症皆除。
按: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组成,原为“虚劳、里急、腹中痛”而设。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符合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腹中痛”,故临床上不少医家都以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但本案例患者腹痛不明显,以上腹跳动感为突出表现,若是吾辈,未必能想到此方。
黄师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第70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心中悸”是中焦虚寒所致,故不单是指心跳不安,也指上腹部(胃脘)悸动不适,正合本条。
再者,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芍药缓急效果明显,如芍药甘草汤,临床上见黄师用此方确能解除腓肠肌痉挛,不愧去杖汤之名。且不只能治“脚挛急”,还能解除胃肠痉挛,如黄芩汤;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如小青龙汤中的芍药也是此意。本案中患者上腹跳动,并以夜间明显,为胃痉挛之表现,黄师白芍用量为60克、甘草15克,以缓解疼挛,取效神速。
此外,使用本方时,临床见很多医者忽略了饴糖。《药征》认为“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皆能缓诸急”。临证应用小建中汤时使用饴糖,方不失仲景立方之妙意。不少先贤名家也不主张去饴糖。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谓:“夫小建中汤之不用饴糖,犹桂枝汤之不用桂枝,有是理乎?”临床上黄师用此方时常嘱患者自加麦芽糖,若不用饴糖此方也即桂枝加芍药汤,与仲景组方用意大相径庭。正若黄师经常教诲,经方配伍严谨,不宜轻易加减,多一味少一味,其意远矣。
目录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