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遭遇“看之似是寒热两途互不相干”--肺痿吐浊唾涎沫案
加入书架
王某,女性,58岁。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曾常咳嗽咯血,近年咯血少发,惟清晨必咯痰盈汤碗。2009年9月8日来诊。患者形体矮胖,面红如妆,自诉有咯血史。近年来咯血却少,每于清展起床咳嗽,气微喘,必俟咯出一碗痰水混合之涎沬,气息方顺,痰如脓液稍黄,无腥臭气味。舌色偏红,苔少,食欲、精神如常。前曾经多医屡用二陈、蒌贝等祛痰方药,了了无效。黄师谓此肺痿肺中冷却又气津两伤。拟甘草干姜汤合麦门冬汤,处方:麦冬60克,法夏24克,干姜15克,党参30克,炙甘草20克,大枣20克,苡仁60克。时或加蒌仁、桔梗、枳实之类一两味,干姜或用至20克。
守方而治,至2010年1月,患者治疗后痰涎日渐减少,现清晨起仅咯一两口痰,无咳嗽、气喘。自谓多年来痰涎壅盛之困已解。
按:肺痿一证,《金匮要略》描述颇详,但后世方书多分为虚寒、虚热二型。前者用甘草干姜汤,后者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又曰:“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看之似是寒热两途、互不相干。其实,肺痿一证,以咳唾涎沫为主症,临床上,往往涎沫未止气津已伤。尝独见肺中冷吐诞沫者有之;气阴两伤而不见吐唾涎沫者少也。如本案面红如妆、舌红苔少显是气阴两伤之象,唾涎沬自是肺中冷之征。故宜两方合之。
仲景甘草干姜汤仅甘草、干姜两味。清·莫枚士《经方例释》称之为“温中方之袓”也。加苓术而为肾着,加参术而为理中,加附子而为四逆类方,复方如续命汤中有之、小青龙中有之、苓甘五味姜辛汤中有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之,寒热互用方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甘草泻心、麻黄升麻汤中皆有之,可谓广矣。肺痿以之温肺止浊唾为必不可少之品。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粳米)之着眼处为麦门冬,必须重用,原方用七升,为仲景用麦冬各方之最重者,可见非重用之不足以为功。正如《本草新编》中说:“世人未知麦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两方合用,守方守法,自见其功。
目录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