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青黛 [qīnɡ dài]
始载于
《药性论》
别名
靛花、青蛤粉、青缸花、蓝露、淀花、靛沫花、建黛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药材简介

青黛,中药名。为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蓼科蓼属植物蓼蓝、豆科木兰属植物木蓝、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的功效。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青黛内服时宜入丸、散,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3克;入汤剂时用量为3~6克,应用布包煎。
外用时适量,干撒或调涂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胃寒者慎用。

应用
应用

1.善治温毒发斑,常与生地、生石膏、栀子等药同用,如青黛石膏汤(《通俗伤寒论》);若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常与生地、牡丹皮、白茅根等药同用。

 

2.治热毒炽盛,咽喉肿痛,喉痹者,常与板蓝根、甘草同用;若口舌生疮,多与冰片同用,撒敷患处;用治火毒疮疡,痄腮肿痛,可与寒水石共研为末,外敷患处,如青金散(《普济方》)。

 

3.治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与海蛤粉同用,如黛蛤散(《卫生鸿宝》)。若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者,可配海浮石、瓜蒌仁、川贝母等同用,如青黛海石丸(《症因脉治》)。

 

4.治暑热惊痫,常与甘草、滑石同用,如碧玉散(《宣明论方》);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多与钩藤、牛黄等同用,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相关配伍

青黛配生地黄
青黛善于泻肝火、解热毒、凉血消斑;生地黄善于清热凉血、止血,并且可以滋阴。
两药配伍,泻火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较强,适用于阴虚血热引起的吐血、鼻出血及温毒发斑。
青黛配海蛤壳
青黛可以泻肝火、清肺热,又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海蛤壳善于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两药相配,使肝火可泄、肺热得清,共奏清肝泻火、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肝火犯肺引起的咳嗽不已、痰中带血、咽喉异物感、胸胁作痛等。
青黛配天竺黄
青黛善于泻肝火、定惊;天竺黄善于清痰热、定惊,是痰热惊风的常用药。
两药合用,清泻肝火、化痰定惊的力量增强。适用于急惊身热、面红唇赤引颈、手足抽搐、小便黄等。
黛蛤散
药物组成:青黛、蛤壳。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化痰止咳。用于肝火犯肺,头晕耳鸣,咳痰带血,咽喉异物感,胸胁作痛。
青黛石膏汤
药物组成:青黛、鲜生地、生石膏、黄芩、升麻、焦栀子、葱白。
功能与主治:泻火解毒,凉血消斑。用于妊娠伤寒,热郁阳明,热极而发紫黑斑。
利惊丸
药物组成:青黛、天竺黄、牵牛子、轻粉。
功能与主治:清泻肝火,化痰定惊。用于急惊身热,面红唇赤引颈,手足抽搐,小便黄。
碧玉散
药物组成:青黛、滑石、甘草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咽喉红肿热痛,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舌体肿大、板硬如木、肿胀。
复方青黛丸(胶囊)
药物组成:青黛、紫草、土茯苓、萆薢、蒲公英、马齿苋、绵马贯众、丹参、白鲜皮、白芷、乌梅、南五味子(酒蒸)、建曲、焦山楂。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用于血热所致的白疕、血风疮,症见皮疹色鲜红、筛状出血明显、鳞屑多、瘙痒明显,或皮疹为圆形、椭圆形红斑,上附糠秕状鳞屑,有母斑;银屑病进行期、玫瑰糠疹见上述证候者。

炮制
现代炮制

1.青黛:拣去杂质,过罗。

2.飞青黛:筛去杂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复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使细粉悬浮,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然后将沉淀之粉末,倾倒于铺上白纸的筛内,晒干,研细。

 

古法炮制

《中药大辞典》

青黛:拣去杂质,过罗。 飞青黛:筛去杂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复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使细粉悬浮,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然后将沉淀之粉末,倾倒于铺上白纸的筛内,晒干,研细。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