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中药名。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根茎。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治脾气虚弱,脾虚积滞,脾虚饮停,痰饮,肌表不固而汗多以及胎动不安。
白术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燥湿、利水、止汗宜生用;补气健脾宜麸炒用;健脾止泻宜土炒或炒焦用。
1.性温,凡外感风热或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2.味苦,善于燥湿利水,长期服用有伤津耗液之弊。凡证属胃阴不足、津液亏少、大便秘结、阴虚内热者禁单味药大量服用。
3.味甘,有补气的功能,长期服用有壅滞气机之弊。凡有气机阻滞证者不宜单味药长期服用。
4.有降血糖的作用,低血糖患者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5.妊娠胎动不安属热证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1.用于脾胃虚弱,泄泻,倦怠乏力,食少胀满。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
2. 用于水湿痰饮、停留、水肿。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
3. 用于表虚自汗。本品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
4.此外,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
白术配茯苓
白术长于健脾、燥湿,茯苓长于渗湿、益脾。
二药配用,一燥湿一渗湿,除水湿同时也能健脾气。适用于脾虚湿盛之四肢乏力、胃脘部和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脾虚带下等。
白术配苍术
白术偏于补,健脾之力强,擅长健脾燥湿;苍术偏于燥,燥湿之力强,善于燥湿健脾。
两药配伍,可增强健脾和燥湿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湿盛各证。
白术配半夏
白术擅长补气健脾燥湿,半夏擅长燥湿化痰止呕。
两药配伍,可增强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虚生痰所致的眩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等。
白术配黄芪
白术偏于益气健脾,黄芪善于固表止汗。
两药合用,能使肌表卫外之气充实,汗不外泄,适用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
痛泻要方
药物组成:陈皮、白术、白芍、防风。
功能与主治:补脾柔肝,祛湿止泻。适用于脾虚肝旺导致的痛泻,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疼痛缓解,舌苔薄白等。
七味白术散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炒白术、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和胃生津。适用于脾胃虚弱,津液亏虚证,症见呕吐泄泻,身体发热,心烦,口渴等。
四君子汤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适用于脾气亏虚,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缓等。
参苓白术散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扁豆、山药、甘草。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大便稀溏,或泻,或吐,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形体消瘦,舌质淡,苔白等。
枳术丸
药物组成:枳实、白术。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痞。适用于脾虚气滞,饮食停聚。症见胸部和胃脘部胀满不舒,不思饮食等。
炮制方法:
1.白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土炒白术:先将土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白术片,炒至白术表面均匀挂上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每100kg白术片,用灶心土25kg。
3.麸炒白术:先将锅用中火烧热,撒入麦麸(或蜜炙麦麸),待冒烟时,投入白术片,不断翻炒,至白术呈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白术片,用麦麸10kg。
炮制作用:
1.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能。白术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
2.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3.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
《长沙药解》黄元御
产于潜者佳。选坚白肥鲜者,泔浸,切片,盘盛,隔布,上下铺湿米,蒸至米烂,晒干用。
《中药大辞典》
生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浸泡时间应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及白术大小适当掌握,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炒白术: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候烟冒出时,将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麸皮10斤)
焦白术:将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土炒白术: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伏龙肝粉20斤)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扫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