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丹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铅丹 [qiān dān]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陶丹、铅黄、黄丹、红丹、丹粉、国丹、朱粉、松丹、东丹、朱丹、章丹、桃丹粉
性味归经
辛、咸,寒;有毒。归心、脾、肝经。
功效
外用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内服坠痰镇惊。
药材简介

铅丹,中药名。为用纯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分布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外用具有拔毒生肌,杀虫止痒的功效;内服具有坠痰镇惊,攻毒截疟的功效。主治痈疽疮疡,湿疹癣疮,惊痫癫狂、疟疾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多入丸、散,0.3~0.6g。

注意事项

铅丹有毒,且有蓄积作用。外敷不宜大面积、长时间使用,以防引起中毒。一般不做内服,必要时应控制剂量,只可暂用,并严密观察。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防止过劳、饥饿、感染,以免使潜在铅游离出来,引起急性中毒。孕妇、哺乳妇女及儿童禁用。中毒症状,出现面呈土黄色或灰白色的“铅性面容”,口中有金属味,齿龈铅线,腹绞痛,便秘或腹泄,贫血,肝肿大,黄疸,精神及神经系统功效紊乱,多发性神经炎,尿毒症等铅中毒。

应用
应用

1.夹纸膏(《医宗金鉴》)治臁疮色紫,腐烂臭秽,时时痒痛:炒铅丹、轻粉、儿茶、没药、雄黄、血竭,炒五倍子、银柱、枯矾各等分。为末,量疮大小,剪油纸两张,夹药于内,纸周围用浆糊粘住,纸上用针刺孔用时先将疮口用葱,椒煎汤洗净拭干,然后贴患处,以纱布固定,3日1洗,再换新药。方中铅丹外用解毒生肌,内服截疟,为君药。

 

2.黄丹膏(《太平圣惠方》)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210g,蜡60-90g,白敛60g,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90g,乳香(末)60g,黄连30-60g,生油1升。上药白敛等3味,以生绵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每日2次换之。方中铅丹外用解毒生肌,内服截疟,为君药。

 

3.丹粉散(《小儿痘疹方论》)治痘毒,脓水淋漓:黄丹、轻粉各1.5g,黄连末6g。上研匀,擦患处。方中铅丹外用解毒生肌,内服截疟,为君药。

 

相关配伍

1.治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消:,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锉),生油一升。上药白蔹、杏仁、黄连以生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篦搅,候变黑膏,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

 

2.治破伤水入,肿溃不愈:铅丹、蛤粉等分。上同炒变色。掺疮上,水即出渐愈。(《圣济总录》铅丹散)

 

3.治外痔: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次上。(《婴童百问》丹石散)

 

4.治烫火伤:黄丹一两,潮脑五钱。为末,以蜜调匀,涂于伤处。(《疡医大全》)

 

5.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黄丹一两(炒令紫色),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捣末)。上件药,用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

炮制
现代炮制

《经验方》 “煅透红,冷,取研细为末。” 《纲目》 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古法炮制

《中药大辞典》

将纯铅放在铁锅中加热,炒动,利用空气使之氧化,然后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用水漂洗,将粗细粉末分开,漂出之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研成细粉过筛即得。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