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性质与沿革
02 内容 体例和成就
03 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 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06 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07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证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 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 四诊举例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
12 第一篇--小结
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
16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
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22 第四篇--虐病证治
23 第五篇--中风病辨证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 证治(一)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二)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 小结
27 第五篇--血痹病证治(一)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二)
29 第六篇--虚劳病辨证(一)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三)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四)
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五)
33 第六篇--小结
34 第七篇--肺瘘 肺痈证治(一)
35 第七篇--肺瘘 肺痈证治(二)
36 第七篇--肺账证治 小结
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
38 第八篇--小结 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篇
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一)
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二)
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
42 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43 第十篇--腹满病辨证
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
45 第十篇--腹满 寒疝病证治
46 第十篇--寒疝 宿食病证治
47 第十篇--小结;第十一篇--肝着
48 第十一篇--肾着 脾约 心伤等
49 第十一篇--小结
50 第十二篇--留饮 伏饮
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
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一)
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二)
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
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小结
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
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
58 第十四篇--水气病
59 第十四篇--血分 水分
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
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
62 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
63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一)
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二)
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三)
66 第十五篇--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
67 第十六篇--惊悸吐衄
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69 第十六篇--小结 第十七篇
70 第十七篇--呕血证治(一)
71 第十七篇--呕血证治(二)
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 小结
73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病脉证并治
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 第十九篇--杂病
75 第二十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76 第二十篇--妊娠常见诸疾证治
77 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
79 第二十二篇--妇科杂病
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 结束语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王雪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
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