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绪论(一)
2.绪论(二)
3.绪论(三)
4.绪论(四)
5.绪论(五)
6.绪论(六)
7.绪论(七)
8.绪论(八)
9.绪论(九)
10.绪论(十)
11.教学团队成员绪论-双语教学录像
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形成
13.翟双庆:内经临床应用讲座
14.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一)
15.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二)
16.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三)
1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8.本科学生与王玉川名老教授(一)
19.本科学生与王玉川名老教授(二)
20.本科学生与王玉川名老教授(三)
21.中医基础理论(一)
22.中医基础理论(二)
23.中医基础理论(三)
24.中医基础理论(四)
25.中医基础理论(五)
26.中医基础理论(六)
27.阴阳五行学说(一)
28.阴阳五行学说(二)
29.阴阳五行学说(三)
30.张保春:阴阳学说(一)
31.张保春:阴阳学说(二)
32.张保春:阴阳学说(三)
33.张保春: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一)
34.张保春: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二)
35.五行学说(一)
36.五行学说(二)
37.五行学说(三)
38.五行学说(四)
39.五行学说(五)
40.藏象学说概论(一)
41.藏象学说概论(二)
42.藏象学说概论(三)
43.维护健康要了解藏象(上)
44.维护健康要了解藏象(下)
45.藏象:五脏-心
46.藏象:五脏-肺
47.藏象:五脏-脾
48.藏象:五脏-肝
49.藏象:五脏-肾
50.藏象:六腑-胆、胃
51.藏象:六腑-小肠、大肠;奇恒之腑
52.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
53.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肝与胆
54.精气血津液:精、气
55.精气血津液:气
56.精气血津液:血
57.精气血津液:津
58.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59.经络:概念和系统的组成
60.经络:十二经脉(正经)
61.经络:奇经八脉
62.蒋燕:经络(一)
63.蒋燕:经络(二)
64.蒋燕:经络(三)
65.蒋燕:经络(四)
66.病因与发病:概述
67.病因与发病:六淫风邪
68.病因与发病:六淫寒邪湿邪
69.病因与发病:六淫燥邪火邪暑邪
70.病因与发病:疬气、七情内伤
71.病因与发病:七情内伤
72.病因与发病:饮食失宜
73.病因与发病:劳逸失度、病理产物
74.病因与发病:病理产物(上)
75.病因与发病:病理产物(下)
76.病因与发病:其他病因、发病
77.病因与发病:发病原理
78.病因与发病:发病的类型
79.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80.病机:基本病机-精气血失常
81.病机:内生“五邪”病机(上)
82.病机:内生“五邪”病机(下)
83.许筱颖:健康防病学中医-第六讲求本溯源探病因(上)
84.许筱颖:健康防病学中医-第六讲求本溯源探病因(下)
85.许筱颖:健康防病学中医-第七讲去伪存真审病机
86.许筱颖:健康防病学中医-第八讲治病求本话治疗
87.防治原则:预防、治则
88.防治原则:治则-正治与反治(上)
89.防治原则:治则-正治与反治(下)
90.防治原则:调整阴阳
91.防治原则:调整气血
92.防治原则:调整脏腑和三因制宜
93.李晓君:预防与治则(上)
94.李晓君:预防与治则(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研究学术骨干。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系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专业委员会教学研究会委员、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副主编。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学、科研、医疗2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和内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文献与实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承担部局级科研课题6项,并多次获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积累,主持了“211”建设项目1项。主编与参编教材、教参4部,并主编与参编专业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