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绪论-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萌芽期-张仲景)
免费2.形成与发展-隋唐(孙思邈)、宋金元(成长期-刘河间)、明清(形成发展期-吴又可)
会员3.形成与发展-明清(形成发展期:吴又可、袁班、史可法、叶天士、喻嘉言、吴鞠通、华岫云)
会员4.形成与发展:标志-温病学四大家之叶天士
会员5.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辩》
会员6.形成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王孟英和《温热经纬》
会员7.绪论小结;第一章1-1.温病的概念;1-2.温病的特点
会员8.温病的特点(续)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会员9.温病的范围和分类(续)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和区别
会员10.温病与伤寒(续)温病与瘟疫
会员12.温病的发病
会员13.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会员14.卫气营血辨证(续)卫气营血辨证表
会员15.卫气营血辨证表(续)三焦辨证
会员16.三焦辨证(续)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会员17.温病的常用诊法-辩舌、验齿、辩斑、辩疹
会员18.辩斑疹(续)斑疹治则、辩治白
会员19.辩常见症状-发热,汗出异常(无汗)
会员20.汗出异常、口渴、神志异常
会员21.神志异常、痉厥总论结语
会员22.(一)风温:1.病因病理;2.诊要;3.辩治;3-1.风热袭表
会员23.风温:3-1.卫外失司(续)银翘散煎服法和剂效比较;肺失宣降
会员24.风温:3-1.附方比较;3-2.热气入分
会员25.风温:3-2.热入气分(续)
会员26.风温:白虎汤四禁
会员27.风温:热入心包
会员28.风温:热入心包(续)
会员29.风温病传变及证治总表。(二)春温:概念;1.病因病理;2.诊断要点
会员30.春温:3.辨证论治;3-1.气分证治
会员31.春温:3-1.热郁胸膈,热灼胸膈,阴阳无形热盛,阳明有形热结,6个承气汤证
会员32.春温:3-2.营分、血分,热灼营阴(证治),气营两燔(证治),热盛动血(证治)
会员33.春温:3-2.气血两燔加热毒充斥,血热蓄血;3-3.热入心包;3-4.血热动风
会员34.春温:3-4.(续);3-5.热灼真阴,真阴虚火炽(证治),真阴耗损(证治)
会员35.春温:3-5.(续),亡阴脱液、虚风内动(加减复脉汤和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会员36.春温:3-5.(续),及复脉辈的证治;3-6.邪伏阴分;3-7.善后调理;春温小结
会员37.春温病传变及证治总表。(三)暑温:概念和特点
会员38.暑温:1.病因病理;2.诊要;3.辨证论治;3-1.气分暑热,肺胃热炽、暑伤津气、津气欲脱
会员39.暑温:3-2.气分暑湿,暑湿困阻中焦和弥漫三焦;3-3.血热入营血分,暑伤肺络(气血两燔)
会员40.暑温:3-3.续、暑入心营、暑热动风、暑入血分;3-4.暑伤心胃;3-5.后遗症证治
会员41.暑温:3-5.后遗症证治(续),暑温小结。暑温病传变及证治总表。其他暑病,冒暑
会员42.其他暑病,冒暑(续),中暑,暑秽。小结。(四)温湿:温热病辨治概述:1.病因;2.特点
会员43.温热病辨治概述:3.辨证纲领;4.三焦湿热的辨治法则
会员44.温热病辨治概述:4.辨治法则(续),治则和常用药简表;5.禁忌(药物、饮食、调护)
会员45.温热病辨治概述:6.转归。湿温:1.病因病理;2.诊要;3.辨证论治;3-1.湿重于热,A湿竭卫气
会员46.湿温:3-1.湿重于热(续A湿竭卫气),B湿热酿痰,痰热蒙蔽心包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比较表
会员47.湿温:3-1.湿重于热,C湿阻募原,D湿阻中焦,E湿阻膀胱、上蒙心包
会员48.湿温:3-1.湿重于热,E续,F湿滞大肠;3-2.湿热并重,A湿热蕴毒,B湿热中阻
会员49.湿温:3-3.热重于湿;3-4.从化,A热入血分,B气随血脱,C脾肾阳虚;3-5.余邪未尽;3-6.湿盛阳衰
会员50.湿温:归纳湿温病传变及证治(总表)。治则、常用药、治疗禁忌、饮食注意、生活护理复习
会员51.(五)伏暑:1.病因病理;2.诊要;3.辨证论治;3-1.初发气营,A卫气同病,B卫营同病
会员52.伏暑:3-2.气分,A湿热郁阻少阳
会员53.伏暑:3-2.B胃肠湿热夹滞;3-3.营分血分,A心营热盛、下移小肠,B痰瘀阻滞心包
会员54.伏暑总结传变及证治。(七)秋燥(温燥),1.病因病理;2.诊要;3.辨证论治
会员55.温燥:3-1.邪在肺卫;3-2.邪在气分(燥气化火、上千清窍、燥热犯肺、肺燥咳血、肠热下利)
会员56.温燥:3-2.续,肺燥肠闭,阴伤腑实,肺胃阴伤;气营两燔;真阴耗损;凉燥;小结。大头瘟概述
会员57.(八)大头瘟和痄腮证治。(九)烂喉(丹)痧:1.病因病理;2.诊要;3.辨证论治
会员58.烂喉痧证治:1.毒侵肺卫;2.毒壅肺胃;3.气营两燔;4.余毒未净、阴液损伤;小结
会员59.温病的治疗,辨证四法;主要治法和注意(10类30法),1.解表;2.清气;3.和解;4.祛湿
会员60.(续)5.通下;6.清营凉血;7.开窍;8.熄风;9.滋阴;10.固脱回阳。病理产物治疗和善后调理
会员61.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第一条:1.温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2.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
会员62.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一条:3.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区别
会员63.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一条:归纳;第二条:伤寒与温病传变规律的不同及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
会员64.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三条:温热邪气与风邪、湿邪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温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会员65.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四条:温热夹风、夹湿逆传入营的病机与证治
会员66.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四条:续;第五条:斑出而热不解的机理与治法
会员6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六条:战汗的病机与予后;第七条:湿热邪气留滞少阳三焦与伤寒少阳病异同
会员68.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十条:湿热里结阳明的治疗及与伤寒阳明病的区别;第八条:温热病治疗大法
会员69.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八条:(续);第九条:湿热病治疗宜忌及湿热病与温热病的治则
会员70.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九条:1.湿热病治疗宜忌(续);2.湿热病与温热病的治则。小结
会员71.《温病条辨》简介:1.作者及成书背景;2.体例说明;3.三焦篇的核心内容及吴鞠通的学术思想
会员72.《温病条辨》简介:3.三焦篇的核心内容及吴鞠通的学术思想(续)。治疗禁忌。该书读法
会员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治疗内容。其中尤对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讲解。中篇各论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八种温病。书中对每个证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阐释,对相疑似的方证作出了鉴别分析。
为了使读者对每个病种的传变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在每个病种后都附有传变规律及证治简表,使读者一目了然。下篇温病学名著选讲分为二章。主要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进行阐释,这两章的讲述,较少引用前人的评注,主要是刘教授本人学习叶、吴两位温病学家著作的读书心得及用于指导临床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