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及理论体系的形成
免费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会员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会员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
会员5.精气学说
会员6.阴阳的概念
会员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会员8.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1)
会员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2)
会员10.五行的概念
会员1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会员1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1)
会员1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2)
会员14.精
会员15.气的概念、生成和气机与气化
会员16.气的功能
会员17.气的分类
会员18.血
会员19.津液
会员20.神
会员21.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会员22.藏象的基本概念与藏象学说的形成
会员23.藏象学说的特点、脏腑分类
会员24.心
会员25.肺
会员26.脾
会员27.肝
会员28.肾
会员29.六腑
会员30.奇恒之腑
会员3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会员3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会员33.脏与腑、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会员34.经络学说概述
会员35.十二经脉(1)
会员36.十二经脉(2)
会员37.奇经八脉
会员38.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会员39.体质学说概述
会员40.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会员41.体质的分类
会员42.体质学说的应用
会员43.病因概述、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会员44.风邪、寒邪
会员45.湿邪
会员46.燥邪、暑邪、火邪
会员47.疠气
会员48.七情内伤
会员49.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会员50.痰饮
会员51.瘀血
会员52.发病原理与发病类型
会员53.邪正盛衰
会员54.阴阳失调
会员55.精气血失常(1)
会员56.精气血失常(2)
会员57.津液代谢失常
会员58.内生“五邪”与疾病传变
会员59.预防
会员60.治则
会员
郑洪新,195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科技处处长。
本教材是按照《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试行)》对中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编写,适用于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也可供相近专业和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在内容编排上,主要包括导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养生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形式编排上,每一章前设“学习要点”,以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该章内容;同时,为了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简明化,书中插入了许多图表,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学理论等影响下形成的,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